聯系我們
全國服務熱線:156 2572 7681
東莞市國弘環保工程有限公司
公司電話:0769-89777681
郵箱:cgx@ghenp.com公司地址:東莞市橫瀝鎮長田路28號、厚街鎮鰲臺新村向東路一巷1號
東莞市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技術處理工藝
來源:東莞國弘環保作者:管理員發表日期:2022-05-06
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《關于印發〈廣東省水產養殖尾水綜合 處理技術推薦模式(第一版)〉的通知》(粵農農辦〔2021〕40 號), 結合我市實際,現制定東莞市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和尾水治理技術處 理工藝如下:
一、池塘改造的標準和尾水治理的流程
(一)簡易治理方式
池塘改造標準:池塘應具有完善排灌系統,灌排水原則上分開; 魚塘規劃合理,基坡穩固,蓄水深度達2 米以上;供電等配套設施 完善。
尾水治理流程:可減小池塘污染,池塘養殖水處理后循環使用。 主要包括養殖池塘——排水渠(管道)——生態循環池——養殖池 塘的內部循環流程。
(二)標準治理方式
池塘改造標準:魚塘應具完善排灌、增氧系統,一般要求配置 有開放式或封閉循環式供水系統和充氣增氧系統;魚塘規劃合理, 塘基坡合理,穩固,蓄水深度達2 米以上;養殖場主干道寬3 米以 上,副干道寬2 米以上。
尾水治理流程:處理后水質達到排放標準,可循環使用或達標 排放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——排水渠(管道)——沉淀池——過濾 壩(池)——曝氣氧化池——生態凈化池——養殖池塘的內部循環 流程(養殖池塘)或外部河道等處理流程。
二、池塘養殖水治理設施占比面積
(一)簡易治理方式
池塘養殖水治理簡易處理工藝搭配的生態循環池,一般要求其 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2%以上,且不小于標準處 理工藝面積的1/2。
(二)標準治理方式
池塘養殖水治理標準處理工藝設施包括排水渠(管道)、沉淀池、 過濾壩(池)、曝氣氧化池、生態凈化池等,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 理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,根據不同養殖品種,其設施面積占比參 考如下:
1、四大家魚、羅非魚等,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于養殖總面積 的6%。
2、蝦類:對蝦、羅氏沼蝦等,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于養殖總 面積的5%。
3、筍殼魚、加州鱸、烏鱧等魚類, 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于養 殖總面積的8%。
4、龜鱉類等品種,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于養殖總面積的10%。
5、其它品種,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于養殖總面積的6%。
三、池塘養殖水治理設施與設備
(一)簡易治理方式
生態循環池通過去除水體污染物,增加水體溶解氧,實現養殖 水體的高效率循環利用。建設獨立的處理池,池中配置噴泉式曝氣 機等活水設備,種植挺水、沉水、漂浮植物或生態浮床等。穩定期 水生植物覆蓋率面積達到水面的60%以上,同時投放濾食性水生動 物。
(二)標準治理方式
1、生態溝渠:主要用于增加水體污染物的氧化和阻滯水體中的 懸浮物。養殖場原有水渠可通過加寬和挖深等方式,提高渠道排水 能力。養殖區域內若無可利用的渠道,可通過管道直接將養殖排放 水匯集至沉淀池。
2、沉淀池:主要用于水體中懸浮物質的去除。沉淀池要求容量 要大,面積占治理設施總面積的30-40%,盡量設置在養殖場交通 相對便利的位置,便于撈取處理沉淀物,并符合生產安全要求。沉 淀池需布水均勻,在沉淀池前后各設置一條布水溝,增加水的緩沖, 保證沉淀池布水均勻,防止短路流和死水區。同時,在沉淀池中可 種植睡蓮等浮葉植物,或布設生態浮床,穩定期植物覆蓋面積不低 于沉淀池的60%,或在整個沉淀池內布設毛刷等生物膜固著材料, 密度每10-15 厘米一支,掛在聚乙烯線繩或不銹鋼絲上,方向與來 水方向垂直。
3、過濾系統:在沉淀池與曝氣池之間建設過濾壩(池),可采用兩排PVC 板結構搭建外部結構,壩寬不少于2 米,結構孔方向與 水流方向保持一致。兩排PVC 板內部填充碎石、棕片、陶粒等多孔 吸附介質,用于最大程度地處理大顆粒有機污染物。在內部填充介 質上,如條件允許可結合景觀效果種植部分植物。
4、曝氣氧化池:增加水體中溶氧量,面積約占治理設施總面積 10%,可促進飼料糞便中蛋白質等有機污染物的氧化分解。在曝氣 池內放置增氧機或鋪設曝氣盤、微孔曝氣管。若利用河道來做曝氣 氧化池,則應注意若底泥較厚,應鋪設地工膜作為隔絕層,防止底 泥污染物的釋放。若布設生態浮床面積應不小于曝氣池面積的10%。
5、生態凈化池:主要利用不同營養層次的水生生物最大程度地 去除水體中剩余污染物,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,并作景觀美化用途。 一般生態凈化池底部種植沉水植物(苦草、輪葉黑藻、伊樂藻等)、 浮水植物(荷花、睡蓮、雞頭米等),四周種植挺水植物(茭白、美 人蕉、鳶尾等),中間布設增氧噴水設施。生態處理池中可放養一定 量的蝦、鰱、鳙、螺螄等濾食性水生動物,利用其設施,將氮、磷 等營養鹽有效利用起來。生態凈化池面積占治理設施總面積40-50%。
6、生態處理池或生態溝渠:通過去除水體污染物,增加水體溶 解氧,實現養殖水體的高效率循環利用。
以上處理工藝可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調整。
四、推薦配套設施設備
指利用池塘的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構建的原位水體凈化設施。 主要有生物浮床、生態坡、增氧機等。
1、生物浮床: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陸生植物,以浮床 作為載體,種植在池塘水面,通過植物根系的吸收、吸附作用和物 種競爭相克機理,重新利用水體中的氮、磷等有機物質,為多種生 物生息繁衍提供條件,重建并恢復水生態系統,從而改善水環境。 生物浮床有多種形式,構架材料也有很多種。在池塘養殖方面應用 時,須注意浮床植物的選擇、浮床的形式、維護措施和配比等問題。
2、生態坡:主要是利用池塘邊坡和堤埂修建的水體凈化設施。 一般是利用砂石、綠化磚、植被網等固著物鋪設在池塘邊坡上,并 在其上栽種植物,利用水泵和布水管線將池塘底部的水提升并均勻 地布撒到生態坡上,通過生態坡的滲濾作用和植物吸收截流作用去 除養殖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,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。
3、增氧機:可以增加水體溶解氧,促進上下層水體交換混合、 增加池塘底層溶解氧,有效改善池塘水質。增氧機主要有葉輪式增 氧機、水車式增氧機、噴泉式曝氣機、微孔增氧機等。
